醫生老實說
不同族群需要不同的葉黃素,你找到合適自己的營養了嗎?
不同族群需要不同的葉黃素,你找到合適自己的營養了嗎?
長時間使用3C產品已成為現代人的日常,因此為了維護晶亮健康,葉黃素保健品也逐漸變成大家生活中重要的營養補給之一。而隨著市售的葉黃素產品愈來愈多,再加上葉黃素又被分成「游離型」和「酯化型」兩種類型,讓人不禁想問究竟該選擇哪一種葉黃素比較好?游離型葉黃素、酯化型葉黃素到底差在哪?本文將深入介紹什麼是游離型葉黃素,帶你瞭解游離型葉黃素功效有哪些、吸收率好不好,並搞懂游離型、酯化型葉黃素的差別,以利快速掌握維持晶采有神的方法!
游離型葉黃素是經由水解技術,去除脂肪酸結構後,轉化為小分子游離狀態的葉黃素。由於其分子較小,易於被人體直接吸收,因此吸收率比較好,能夠快速為人體補足所需營養,已成為多數人補充葉黃素保健品的首選成分!
由上述說明可知,游離型葉黃素在人體內的吸收效率較高,因此有著利於人體快速吸收的好處!再加上其分子量較小,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游離型葉黃素的攝取時間較不受限,無論想選在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只要記得長期且穩定地持續補充就好。
不僅如此,因為葉黃素本身屬於一種類胡蘿蔔素,具有過濾藍光的作用,,達到維護晶采健康的效果。[註1-3] 而且葉黃素還有助於活絡思緒、調整體質,對於「靈活思緒、養顏美容、維持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可說是保養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營養素之一。
關於葉黃素的構造主要可分成「游離型」和「酯化型」,目前市售的葉黃素產品通常也以這兩種葉黃素類型為主。那麼游離型葉黃素、酯化型葉黃素到底差在哪?哪一種葉黃素比較好呢?
其實至今仍無任何研究可證明游離型葉黃素比酯化型葉黃素更好的說法,不過因為游離型的分子量較酯化型小,且酯化型需經過水解過程,因此游離型被推論為較好吸收。且根據2010年美國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補充相同劑量葉黃素的情況下,比起酯化型葉黃素,游離型葉黃素的吸收率大幅高出23%!可見游離型葉黃素的補充效率明顯較高。[註4]
以下為你統整表格比較游離型、酯化型葉黃素的差別:
|
游離型葉黃素 |
酯化型葉黃素 |
分子結構 |
去除脂肪結構、與天然食物相同 |
含有脂肪結構、與天然食物不同 |
分子大小 |
較小 |
較大 |
穩定性 |
較低 |
較高 |
吸收方式 |
可直接被人體吸收 |
經人體內酵素水解後才能被吸收 |
吸收率 |
較高 |
較低 |
綜觀上表內容可見,游離型葉黃素的分子量較小,可以省去一道要經過酵素消化的程序,直接被人體給吸收;而且其結構也與大部分天然食物中的葉黃素相同,因此不必特別搭配含有油脂的食物一起服用,對於人體的吸收、利用率也較高。
選在「早餐飯後」服用游離型葉黃素是最佳的食用時機點!雖然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其實在任一時段服用葉黃素並無吸收差異,而且游離型葉黃素的分子較小、吸收率較好,因此無論何時吃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不過大多數的游離型葉黃素產品皆含有複方成分,例如魚油、蝦紅素等脂溶性營養素,所以建議在「飯後」攝取葉黃素產品會是比較理想的吃法!因為與脂肪一同食用可以讓營養素更好地被人體吸收、補充效果也更佳。
此外,根據波士頓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 in Boston)營養科學與政策教授布隆伯格(Jeffrey Blumberg)表示:「建議不要在晚上服用膳食補充劑 」,原因是睡眠期間的消化速度會減弱,所以在深夜服用營養補充劑並不會幫助吸收。[註5]
因為葉黃素多食無益,如果不小心攝取過量反倒還有可能會造成身體負擔!根據美國黃斑部退化基金會指出,每人一天的葉黃素建議攝取量為6~30mg;而台灣衛福部食藥署的建議是一般成人每天補充6mg即可,同樣都是以不超過30mg為主。[註6]
所以在補充葉黃素產品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產品外包裝上的含量標示,以確保能夠攝取充足營養又不過量。以寶瑞葉黃素的寶瑞綜合維他命+葉黃素+魚油(軟膠囊)為例,一顆即含有20mg的高劑量葉黃素,表示每天只要補充一顆就能滿足日常所需的營養素。
正常來說,葉黃素是一種適合所有年齡層的晶亮保健營養成分,而游離型葉黃素更適用於任何族群,不論大人、小孩都可以放心補充!然而,對於下列經常受到環境影響而容易感到疲勞的族群來說,則建議加強補充葉黃素維持晶采水潤:
根據研究指出,游離型葉黃素的結構容易受到光、熱的影響而失去效果,尤其是照射到紫外線時更易於降解其結構。平時產品要記得存放於遠離光照及熱源的乾燥陰涼處,也建議在選購時留意產品包裝是否採用避光材質,並避免選擇會透光的包裝,才能確保游離型葉黃素產品中的營養素不易受到陽光曝曬而導致氧化變質。[註7]
雖然游離型葉黃素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但去除脂肪酸結構後的葉黃素較不穩定也不耐酸,因此需要搭配耐酸性膠囊,以確保其中的營養成分能夠順利抵達體內的正確部位且被有效吸收。
天然食物中的葉黃素多為游離型,因此在選購游離型葉黃素的保健食品時,建議挑選萃取自植物的葉黃素為佳!
常保晶明健康的營養素其實不只有葉黃素,像是Omega-3魚油、蝦紅素、維他命A、維他命B群、維他命C、維他命D、維他命E等,也都是晶亮保健的關鍵營養素,所以選擇含有複方成分的游離型葉黃素產品,營養攝取均衡將能讓補充效果更加乘!
🔍寶瑞補充說明: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科學期刊、全球各研究機構所做出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搭配魚油一起服用葉黃素,不僅可以幫助葉黃素的吸收,還可以增加葉黃素在人體內的功效喔![註8]
若不知道該如何識別專利品牌,這邊為你介紹一個目前市面上較常見,且臨床實驗證明較多的葉黃素原料品牌「FloraGLO® Lutein」,其葉黃素萃皆取自金盞花萃取物,更曾經榮獲世界34國製造專利,是不少葉黃素保健品所指定選用的原料商,符合營養補充需求,消費者也可以吃得更安心。
由於各年齡層及族群所需的營養成分不太一樣,因此寶瑞葉黃素貼心地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族群的人需求,設計提供多樣化的複方營養補充品,讓一家大小都能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游離型葉黃素產品!
寶瑞葉黃素的產品原料皆使用來自國際知名的美國KEMIN公司所生產的FloraGLO® Lutein專利游離型葉黃素,並將原料來源、毫克數、葉黃素濃度等資訊,全部都一清二楚地標示在包裝上,為的就是提供給每位消費者安心、有效的游離型葉黃素產品。
還不知道哪一種葉黃素比較適合自己嗎?就讓寶瑞葉黃素來幫助你挑選最合適的游離型葉黃素產品吧!
延伸閱讀:
葉黃素吃多久才有效?葉黃素功效有什麼?葉黃素功效、副作用一次看!
參考文獻
[註1] Dichtburn RW. Eye movements and visual perception. Oxford: Claredon Press. 1973.
[註2] Bone RA, Landrum JT. Macular pigment in Henle fiber membranes: a model for Haidinger's brushes. Vis Res. 1984;24:103–8.
[註3] Kirschfeld K. Carotenoid pigments: their possible role in protecting against photooxidation in eyes and photoreceptor cells. Proc R Soc Lond. 1982;216:71–85.
[註4] Norkus, Edward P, Katherine L Norkus, T.S Dharmarajan, Joseph Schierle, and Wolfgang Schalch. “Serum Lutein Response Is Greater from Free Lutein Than from Esterified Lutein during 4 Weeks of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29, no. 6 (2010): 575–585.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80/07315724.2010.10719896.
[註5] Christy Brissette, “The best time of day to take common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5, 2019
[註6] 吃葉黃素護眼? 5個常見錯誤觀念(2021)檢自:台北市驗光生公會網站-衛教園地:https://tpeoa.org.tw/article/11
[註7] SUBAGIO, Achmad, Hiroko WAKAKI, and Naofumi MORITA. “Stability of Lutein and Its Myristate Esters Get Access Arrow.”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63, no. 10 (1999): 1784–1786.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271/bbb.63.1784.
[註8] Miller, Eric J, Anne J Gemensky-Metzler, David A Wilkie, Rachel M Wynne, Elizabeth M Curto, and Heather L Chandler. “Effects of Grape Seed Extract, Lutein, and Fish Oil on Responses of Canine Lens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79, no. 7 (2018): 770–778. https://doi.org/10.2460/ajvr.79.7.770.